继前一天发布声明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平安”)再次发布澄清公告,除继续表示“该公司被有关政府部门/机构要求收购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并承继其债务”的新闻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外,还透露截至目前并未持有碧桂园股份。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安从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到出清历时8年,正与房地产从上行到下行的周期相吻合。
事实上,中国平安清仓碧桂园仅是险资撤离房地产的一个缩影,近两年,险资忙于“换仓”,此前已有大家人寿减持金地集团,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转让阳光城股份,前海人寿减持华侨城等。那么险资悄悄撤离房地产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对于仍处融资难的房企来说将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平安从第二大股东到未持有碧桂园股份
,中国平安发布澄清公告称,为避免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被误导并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完备性,公司谨此作出以下澄清及声明:该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公司从未收到任何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相关建议、要求,且公司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交易计划或讨论。截至目前,公司没有持有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碧桂园”)的股份。
而在前一日()传出中国平安收购碧桂园的消息后,中国平安A股方面股价下挫。对此,中国平安发布声明称,公司注意到路透社发布的一篇有关公司被有关政府部门/机构要求收购碧桂园并承继其债务的新闻报道,“该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
对此,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网传中国平安将收购碧桂园,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受此影响,中国平安及碧桂园股价出现明显异动。中国平安做出解释的同时也明确已经清仓碧桂园的股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是主动澄清了和碧桂园持股的关系。“险资持有地产股本身是大方向,也符合险资稳定器的导向。但是对于有债务问题的企业,持股方面确实要有更加审慎的判断。类似的收购提法容易误导投资者,因此险资公司快速辟谣。”
从目前来看,中国平安自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到出清历时8年。从出资入股至减持出清,也是房地产行业所经历的上行到下行周期。
早在2015年4月,中国平安以63亿港元(约人民币49.5亿元)收购碧桂园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成为碧桂园的第二大股东。但从2021年末,其又开始不断减持。截至2023年,碧桂园持股5%以上的股东有两家公司,一家为杨惠妍的必胜有限公司,持股52.6%;另一家则为中国平安,持股比例为5.37%。
今年,据港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平安资产管理在场内出售碧桂园1409.4万股,完成交易后,中国平安持有的碧桂园持股数减为13.82亿股,股权由5.04%降至4.99%。而这一次减持是在碧桂园发布亏损公告,公开承认其遭遇阶段性流动压力之后。
由于彼时中国平安的持股比例在5%以下,在此之后的减持不需要再履行披露义务。通过此次中国平安的澄清公告可见,其彻底出清碧桂园股份。据悉,早在三季度末,中国平安便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
在房地产行业,中国平安一直是背后的“隐形大佬”,其先后投资过碧桂园、融创中国、华夏幸福、朗诗集团、旭辉控股、金茂、蓝光发展、富力地产、中南建设、华润置地等多家房企。不过,在房地产行业处于流动性危机背景下,中国平安开始减持了手上持有的地产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既是出于维护自身现金流安全的考虑,也是及时止损的表现。
多家险资频繁撤离地产股
事实上,近两年来,随着房地产股价持续低迷,险资撤离地产股时有发生。比如,今年4月中旬,泰康人寿计划在半年时间内减持保利发展,减持比例不超过保利发展总股本的1.3%。截至,泰康人寿减持保利发展2734.76万股,占总股本的 0.23%,套现3.92亿元。
此外,大家人寿减持金地集团,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转让阳光城股份,前海人寿减持华侨城A等。
受险企频繁撤离房地产的影响,,金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近30%的富德生命人寿被传要转让金地股份,深圳市福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60亿接盘。随后被传的接盘方紧急发布声明称,网传“富德生命人寿60亿转让金地股权予深投控”为不实信息。
而在此前的,金地集团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关注。董事长凌克因身体原因辞职,为此金地集团债市股市经历了双双下跌。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险资持续减持上市房企股权,但在房地产的投资仍在持续,只是由房企的股权转向了具体的项目。比如,9月份,中邮保险收购大悦城旗下的中粮·置地广场项目,总交易价格达到42.56亿元。
相比被险资放弃的房企,万科则是幸运者,因为有深圳国资委、大股东深圳地铁撑腰。在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看来,虽然深圳国资委没有明确说具体的支持措施,但是可以预计大股东对于万科的支持力度不会小,比如进一步增持万科,或回购万科的股票,或直接为万科注入资本金等等,使万科有更强的体能可以穿越这轮市场周期。
防范和化解房企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不可否认,险资撤离房企股权与当前房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息息相关。为了规避风险,及时切割成为部分险资的选择,尤其是对已出险或者有出险危机的房企更是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险资出逃无疑加重房企的化债风险。防范和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整体来看,目前房地产企业风险仍在蔓延,防范和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需要供需两端‘双管齐下’”。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要加大房企融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三支箭”政策落实力度,如支持增信发债常态化、股权融资加快审批等。另一方面,加大需求端政策调整放松力度,促进房地产销售企稳回升,改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预期,其投资意愿才会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此后,证监会债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激发债券市场活力;坚持底线思维,全力做好房地产、城投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这是证监会首次提出“防爆雷”的说法。
对此,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宇嘉认为, 上述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的表态,体现出防风险与惠民生的统一,也体现出金融向新模式转型和支持房地产向新模式转型的统一。
在严跃进看来,房地产风险化解是多部门关注的,需要持续跟踪关注,也进一步说明房地产风险防范化解的重要性。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以及金融街论坛后,或有新的支持房企举措,这是行业值得期待的,也有助于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新京报记者袁秀丽网上配资炒股